无需验配的 OTC 助听器,究竟怎么样?
以往只在药品上看到过 OTC 的标志,OTC 助听器是个啥?
OTC 助听器也就是非处方助听器,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
2021 年 10 月,FDA(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 OTC 助听器类别,允许 18 岁以上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的成年人直接从商店或在线零售商处购买助听器,无需听力测试或验配师的验配。
美国出台这个政策目的很明显:想要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听损干预门槛,增加助听器的覆盖面——助听器从医疗奢侈品转向消费电子产品,预计到 2030 年美国市场规模将突破 10 亿美元。其实在此之前,我们两国之间的佩戴率就相差甚多:美国助听器佩戴率高达30%,而我国才不到5%,差距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大众的听力健康意识的不同。
摘下 “消费级” 滤镜,OTC 助听器究竟能不能解决听损人群的核心需求?
助听器属于二类医疗器械,也就是具有中度风险的医疗器械,需要经过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助听器调试补偿不合理,长期的佩戴反而有可能会给听力带来二次伤害。
目前我国尚未全面开放 OTC 政策,各地区听力服务机构销售的也基本都是传统处方产品,需要验配师一对一调试,最大限度的保护听损人士的残余听力,但是很多人觉得助听器一次性投入的费用太贵了。买起来压力特别大,因此助听器的普及率一直不高。在电商平台,免验配助听器依旧占据着很大的份额。
适配性相对较差
很多用户在使用了这类助听器后发现,在菜市场根本分不清叫卖声和汽车喇叭声,反而觉得 “噪音更吵了”。这暴露了 OTC 助听器的核心局限 ——通用参数很难满足复杂的听损情况。
专业验配助听器需要经过纯音测听、言语测听等至少多项检查,根据每个人的听力曲线精准调节各频段增益。
而 OTC 助听器通常不能根据个人情况精准调试:轻度听损者可能觉得 “够用但不清”,中度听损者会发现 “放大了声音,却丢了细节”。更关键的是,儿童、重度听损者或患有中耳炎、突发性耳聋的人群,直接使用 OTC 产品可能掩盖病情,看似 “方便”,实则延误正规治疗。
性能 “缩水”
1、降噪能力 “降级”:专业助听器能实时分析环境声,像 “语音过滤器” 一样分离人声和噪声;而 OTC 产品多采用固定频段降噪、甚至压根没有降噪,在地铁、餐馆等复杂场景中,噪声放大的比例可能超过人声,反而加剧听感疲劳。
2、音质细节丢失:听损人群对高频声音(如女性、儿童说话声、鸟鸣声)尤为敏感,数字式助听器会将声音划分成多个频段,对每个频段进行精细调节,而 OTC 助听器甚至都没有通道这个概念,导致 “能听见说话,但分不清是谁在说”。
不当操作可能损伤听力
很多用户误以为 “声音放大越多越好”,却不知 OTC 助听器的 “音量自由” 藏着隐患。美国 FDA 虽规定其最大声输出不超过 117 分贝(相当于摩托车引擎声),但普通人很难判断 “合适音量”—— 有研究显示,60% 的 OTC 用户会将音量调至安全阈值以上,长期使用可能加速听力衰退。
另外,当机器出现啸叫(声反馈)、杂音等故障时,缺乏专业人员调试,用户往往选择 “凑合着用” 或直接放弃,反而加深 “助听器没用” 的误解。
OTC 助听器适合谁?
OTC助听器适用于临时应急场景,当出现听力突然下降等情况时,在等待专业验配的过渡阶段,可使用OTC助听器作为临时解决方案,帮助缓解听力问题带来的不便。
但如果你属于以下情况,务必优先选择专业验配:
✓ 听力损失超过中度(对话需凑近才能听清);
✓ 单侧听损或患有耳病(如中耳炎、突发性耳聋);
✓ 对音质要求高(如需要听清电话、音乐细节);
✓ 18 岁以下青少年(听觉系统仍在发育)。
OTC 助听器的出现,是提升大众听力水平的重要一步,但它更像让大众接受助听器的一个入门方式,而非真正解决问题的手段。听损干预的核心在于适配性。听力健康需要科学评估,根据个人情况来做选择。毕竟,我们追求的不仅是 “听得见”,更是 “听得清、听得舒服”。